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平安新会专栏 > 最新动态

“八五”普法成果展示 | 新会区深耕普法沃土 绘就乡村法治新图景

来源:江门普法、新会区司法局    发布日期:2025-08-05

  乡村法治建设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坚实保障。近年来,新会区立足乡村实际,精准对接需求,深度融入发展实践,强化法治宣传氛围,不断探索乡村法治建设路径,让法治精神扎根乡村沃土,为基层治理注入法治动能。

  一、精准聚焦需求,让普法“接地气”

  新会区始终以乡村法治需求为导向,将“法言法语”转化为“乡音乡语”,让普法真正走进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围绕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高频法律需求,整合基层普法工作者、法律明白人、驻村律师、人民调解员等多方力量,组建普法小分队,开展“订单式”普法。通过田埂唠家常、村头开讲座、入户解难题等形式,聚焦乡村土地流转、经济合同纠纷、邻里纠纷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开展普法,精准切合乡村日常生活劳作需要。依托“榕树下的法治讲堂”“月法会”等乡村普法服务品牌,用身边事讲清法律理,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执法部门深入镇街农资市场重点检查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运用“执法检查+现场普法”模式,结合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规开展普法教育。基层司法所瞄准土地承包流转、用水用地等矛盾纠纷,深入排查,积极联动村委会提前介入调解,法理乡情双管齐下,实现“调解一案,普法一片”的效果。


  图片


  二、加强队伍建设,让普法“有力量”

  新会区推动建立新生基层普法队伍,进一步优化乡村治理的队伍架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严格遴选、专业培训,全区 236 个村(社区)已培育“法律明白人948名,实现“一村(居)4名”全覆盖,队伍涵盖村“两委”干部、网格员、驻村辅警等“本土力量”,让普法从“外部输入”变为群众“主动参与”,推动“人人学法、家家用法”。针对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重点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目前,已实现全区100%行政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全覆盖的目标任务,认定学法用法示范户213户,通过“一带一、户带村” 模式,将法治理念、法律知识送到农村千家万户。通过扎实举措有效提升基层队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集聚力量、提供保障。


  图片


  三、融入乡村振兴,让普法“有实效”

  新会区推动普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既为产业发展“护航”,也为基层治理“赋能”。深化法治与文旅融合,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打造“全域旅游普法圈”法治文化特色品牌,以全区民主法治示范村以及著名旅游景点为阵地,推动各级各部门融合各类文化节、美食节、旅游节、科技三下乡、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点创新性开展多领域专题法治宣传活动,为乡村振兴工作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组织律师为村“两委”制定村规民约提供专业法律意见,结合民法典、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核心要求,深化基层干部对法律边界与自治权限的精准把握和对法治精神的理解,进而带动村民自觉遵守、主动维护,形成“干部带头普法、群众遵法践行”的良性循环。针对乡村旅游、本地特色行业产业、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精准推送法律“养分”,通过“法治体检”为乡村企业讲解合同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知识,防范经营风险,以法治护航产业振兴。


  图片


  四、联动“百千万工程”,让普法“广覆盖”


  图片


  新会区依托“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镇村布局,构建全域覆盖、立体多元的“区-镇-村”三级普法网络。全区11 个镇(街)均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作为普法联动平台;以各行政村和社区为单位,建成235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打通普法工作“最后一公里”,推动普法资源下沉。精心打造基层法治景观,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沙堆沙西村法治乡道、古井鹅村法治研学基地以及三江深吕村法治文化公园,打造村民“家门口”学法园地,形成遵循法治、崇尚法治的乡村文化氛围。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鳌东风村建立新会区首个村级民主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树立乡村法治阵地标杆,实现示范引领、中心带动、多点辐射的城乡阵地宣传架构。全区各村(社区)利用宣传栏、文化墙,将法律条文与村规民约、乡风文明结合,形成“出门见法、休闲学法”的良好学法氛围。


  图片


  来源:江门普法、新会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