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会党建、沙堆镇 发布日期:2025-08-25
2025年是“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一年。三年来,沙堆镇独联村以“赶考”的清醒锚定方向,以“答卷”的担当攻坚克难,以“争先”的锐气勇立潮头,推动村庄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如今,一幅产业兴、文化浓、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
文化铸魂:百年侨韵绽新姿
作为江门市红色美丽侨村,独联村拥有约9000名海外侨胞,侨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独联村深挖“侨”资源,激活“侨”动力,让侨乡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集体家书”传四海。创刊于1927年的《独联侨刊》,这份承载浓浓乡情的“集体家书”,在侨胞、乡亲支持下历久弥新。“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独联侨刊》完成数字化工程,实现全球“云阅读”,更好服务海内外乡亲,成为传播侨文化的重要纽带。村里更以侨刊为灵感,结合特色建筑元素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进一步拉近与海内外乡亲的情感距离。
“联侨”机制聚合力。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侨务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建立“联侨”机制,大力引导海内外同胞融入家乡“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模式,成功吸引侨胞资本和人才回流,先后吸引金燕澳葡食品有限公司、荷属库拉索贸易有限公司等多个本土侨胞投资项目。其中,在澳门享负盛名的葡式非遗糕点品牌——金燕澳葡食品有限公司计划于今年国庆正式开业,该项目集生产与展示于一体,既瞄准广阔的内地市场,更是对家乡振兴的鼎力支持。
侨贤聚力助发展。独联村善用传统节日契机,组织“出嫁女”回娘家、春晚、村“BA”等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激发海内外乡亲乡情。近年来,成功吸引企业家林国杰先生、澳门理工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院长林发钦教授、艺术家黄华欢先生等众多杰出乡贤回乡考察指导、支持建设,累计筹得侨胞乡贤捐资近60万元,为家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产业兴旺:特色种养激活“水经济”
独联村依托产业发展基础,积极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
水产养殖领风骚。作为广东省最早试养罗氏沼虾的乡村之一,独联村已形成成熟高效的养殖体系。近年来村里持续深挖4500亩鱼塘潜力,大力推广“茜草+冬棚”创新养殖模式,成功实现罗氏沼虾一年两造,年亩产量突破1500斤,效益显著提升。2024年,全村水产养殖产量约2700吨,同比增长5.83%,渔业产值超7400万元。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带动鱼塘价值大幅上涨,高峰期甚至翻倍至4000-5000元/亩,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产业链条渐完善。随着养殖规模扩大,冬棚搭建、刮鱼刮虾等专业化服务需求激增,由此衍生出新兴的搭棚服务行业,为周边村民创造了约100个就业岗位,进一步活跃了水产经济,实现了村集体增收与村民致富的双赢。
宜居宜游:和美乡村入画来
独联村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头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
环境提升绘新卷。独联村着力做好乡村绿化工作,自2023年以来,独联村在做好大坑里古榕树群养护基础上,先后发动党员、志愿者等累计600余人次参与植绿,成功打造青年林、人大林等5个主题林。聚焦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风貌提升工作,开展排水渠“明改暗”工程、闲置宅基地改造“四小园”等,人居环境整治初见成效。
基建升级惠民生。独联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坚持“民生为本、品质为先”的发展理念,高标准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来,累计投入超300万元开展卫生站升级改村、连洲村口公园并环山路建设、五层碉楼修缮及碉楼文化广场建设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工程,切实提升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绘就了美丽乡村新画卷。
共治共享筑新篇。独联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开设“榕树下的百姓大讲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方针政策、传播农技、倡导文明。更是创新性将三支民间舞蹈队打造成“独联靓姨”基层治理特色品牌,这些热心“靓姨”既是文化活动的骨干,更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交流中化解邻里纠纷、传递政策声音、倾听民情民意,真正实现了治理服务“零距离”。
站在“三年初见成效”的新起点,独联村将乘势而上,立足侨乡特色、厚植产业优势,深耕生态禀赋,重点谋划推进侨联大厦修缮、村口及主干道风貌提升等系列工程。同时,积极对接侨资侨力,擦亮侨乡文化金名片,奋力打造“产业有特色、文化有底蕴、生态有魅力、治理有成效”的省首批典型村示范样板。
来源:新会党建、沙堆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