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准并公布新会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新府办〔201120



各镇政府,会城街道办,经济开发区、圭峰区、银湖湾管委会,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基业资产经营公司: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规定,我区全面开展了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掌握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评定并向社会公示,现批准将陈梦吉民间故事等5个项目列为我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予以公布。

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明确各级责任目标,落实保护措施,切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创新工作。


附件:新会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附件

新会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

分类

项目名称

分布区域

申报单位

1

民间文学

陈梦吉故事

会城

会城文化站

2

民间音乐

沙堆八音锣鼓

古井、双水、沙堆

沙堆文化站

3

民间舞蹈

沙堆狮艺

沙堆

沙堆文化站

4

曲艺

会城粤曲

全区

会城文化站

5

岁时节令

重阳圭峰

登高习俗

会城

会城文化站




陈梦吉故事


陈梦吉,明代新会一个足智多谋的传奇式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新会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颂,并经过民间的口耳相传而广泛流传于粤、港、澳地区国外。至今,仍有一些人(多为老人)会讲出他的一些故事,以作消遣取乐。

陈梦吉相传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祖居新会县会城湾街大康里,父亲陈宗伯(一说陈镜池,字省斋),薄有家产,仕途不济母亲姚氏,在家替人做针线以佐家计叔父(一说伯父)陈宗愈(字省堂),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道道台,为官贪婪残酷。陈梦吉天性聪颖,自幼绝学才高,机智过人他幼年丧父,历经艰辛,少时应试不第,逐淡薄功名他玩世不恭,鄙视权奸,爱抱打不平。他极憎恶象他叔父那样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经常以他的机敏才智施计戏弄他们,为贫苦无助的平民百姓雪愤出气他同情弱小,经常用他的智慧设法为百姓济困扶贫、惩恶扬善。百姓把他当作拯危纾困的救星权奸胡作非为的克星,把他的事迹编成故事到处传扬。但也得罪了权势,为此捏造了许多下流庸俗的故事加在他头上,以贬低陈梦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陈梦吉民间故事,内容涉及广泛、短小精悍、幽默谐趣、内涵丰富,有陈梦吉才思敏捷、临机应变、戏弄权奸、为民雪愤,救急扶危、仗义助人,济贫纾困、惩恶扬善等健康有益的故事,也有陈梦吉诡孽恶搞、作弄无辜的低级庸俗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是民间智慧的创造,是前人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学遗产。



沙堆八音锣鼓


沙堆八音锣鼓是由锣鼓钹、唢呐(分大小两种)、笛子、二胡、梆子、南胡、秦琴、三弦共8种乐器组成,包括吹、打、拉、弹、唱,锣鼓柜3种表演形式的民间音乐。八音锣鼓最具特色的是锣鼓柜——用花梨木做成的亭轿式可抬动的木柜,四周雕刻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图案,十分美观,柜里可装敲击、吹奏、拉弦、弹拨4类民族乐器。在20世纪20—60年代,八音锣鼓是五邑地区较为流行的民间艺术,其中沙堆八音锣鼓为最具盛名之一,其演奏多以广东音乐为主,如《平湖秋月》、《得胜令》、《赛龙夺锦》等,也有演奏名剧名曲。

往昔民俗庆典,节日喜庆,都用八音锣鼓来助兴,以增加喜庆气氛,到“文革”一度静寂。

目前,八音锣鼓正在很多地方恢复兴起,在盛大节日和一些民俗活动中可一睹八音锣鼓的芳容



沙堆狮艺


沙堆狮艺历史悠久,但始于何时已无法考究,兴盛可能与洪圣蔡李佛武术传播有关。据老一辈回忆,民国初期,沙堆已有16家武馆,其中洪圣馆12家、“周馆”4家,同是蔡李佛传人,每馆分别都有狮团。沙堆狮艺带有蔡李佛狮艺风格。194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时,沙堆就曾出现16个狮团聚会欢庆的热闹场面。土改期间,因历史原因禁止开设武馆,解散了各个狮团,沙堆狮艺因此沉寂了近30年。20世纪70年代末,各村武馆陆续开始开门授徒,沙堆狮艺又得以重现。目前全镇有8个狮团。




会城粤曲


粤曲是会城地区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之一,源自粤剧清唱清道光年间,有以清唱粤剧为业的八音班,用粤剧的剧本粤剧的曲调粤剧的“戏棚官话”分脚色演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演出时代粤曲为主,有《家史》、《新媳妇》等,“文化大革命”后改为演古装戏。

在会城大新街、工人文化宫、原会城葵厂等地都有业余文工团进行粤曲演出。

往日的文工团现多改为曲艺社团,分布在会城各个社区以及相关的村委会,除自娱自乐外,还担负起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宣传工作,繁荣地方文化。

如今,每天早上公园路、人民会堂一带有多个曲艺社团和私伙局进行曲艺表演,场面热闹、气氛浓厚



重阳圭峰登高习俗


圭峰为南粤名山,“邑之镇山”,圭岭远眺,景观壮丽,人们对游圭峰情有独钟,重阳圭峰登高早已成为邑中习俗。每年农历九月九,圭峰山上人头涌涌,一片欢腾景象,堪为大观,当天日与月重,称重九,九为阳数最大,因而又称重阳。此时已到深秋,暑气尽消,秋高气爽,人的精神状态好,适宜郊游。新会童谣中有句:“九月登高随山走。”现存最早的明代万历《新会县志》记:“重阳泛菊饮萸,童子放鸢,玉台如市。”清代道光《新会县志》亦记:“九日登高,饮茱萸酒,食芝麻糖,谓之结缘,童子竞放纸鸢,圭峰诸山游人如市。”登高者欢乐融融,多携带食物大吃开怀,旧时带蒸糕柚子甘蔗烧酒等,今有各种水果、凉果、花生、烧味、矿泉水、可乐等。

重阳圭峰登高以改革开放后为最具人气,每年人数常有10万之多,最多达20万之众。近年,除重阳期间外,圭峰风景区每天早晚免收门票,会城、江门居民到此健身者络绎不绝,天天圭峰登高成为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