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布第七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新府〔202240



各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上级驻新会有关单位:

新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积聚了无数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规定,今年我区再次全面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掌握了一批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11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会评定通过了这批项目,并已向社会公示。经区政府研究,批准将苟记腊味制作技艺等10个项目列为第七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予以公布。

各有关单位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和健全保护机制,明确各级责任目标,扎实做好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保护、创新工作努力推动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新台阶,为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1.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第七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简介        



新会区人民政府              

                                               2022526









附件1


第七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10项)

序号

类  别

名  称

申报单位

1

传统技艺

苟记腊味制作技艺

江门市新会苟记腊味食品有限公司

2

传统技艺

陈皮龟苓膏配制技艺

广东邑祥陈皮有限公司

3

传统技艺

田心腊鸭制作技艺

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田心村民委员会

4

传统技艺

司前温蛋卤制技艺

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公共服务中心

5

传统技艺

司前油艇凸制作技艺

江门市新会区司前镇公共服务中心

6

传统技艺

三江牛耳壳制作技艺

江门市新会区三江镇文体服务中心

7

传统美术

茅龙笔书法

新会区会城街道公共服务中心

8

传统美术

新会木版神祃

新会区会城街道公共服务中心

9

民俗

同和客家闹元宵

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文体服务中心

10

民俗

大鳌水上迎亲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公共服务中心


附件2


第七批新会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

项目名录简介


苟记腊味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新会腊味在抗日战争前就已驰名省、港、澳。据县志记载,抗战前全县经营屠宰烧腊的商户有80,其中以苟记腊味最广为人知

民国初年,新会人姚苟所制作的腊肠衣脆肉嫩、风味独特,受到邻里乡亲的追捧,于是就在会城开设“苟记”烧腊店。苟记腊味一是用人唯才,二是用料唯精,产品在本地有口皆碑,更行销省港澳,享有盛名。上世纪50年代转入公私合营“文革”期间,“苟记”字号一度被取消。改革开放后由何氏接棒传承,恢复“苟记”品牌。经传承与改良发展,苟记腊味品类更加丰富,在各地拥有多家连锁“苟记腊味专卖店”,产品行销中外,获“广东省名优产品”“江门消费者喜爱、信赖的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

苟记腊味今以腊肠为最盛名,用料十分讲究,遵循传承百年的制作技艺。制作过程有清洗去脂、分隔切粒、拌料腌制、漏斗灌肠、针板刺孔、扎草分段、索绳悬挂、炭炉烘干、剪草包装等9道工序,材料为瘦肉、肥肉、猪肠衣、天津玫瑰露酒、山西汾酒等,不使用食品添加剂,腊味具有“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口感咸甜,油脂满溢,独具“苟记风味”。



陈皮龟苓膏配制技艺

(传统技艺)


岭南地区夏天高温多雨潮湿,因此,讲究清热解毒、清暑祛湿,民间常饮凉茶和吃龟苓膏。传统龟苓膏以乌龟、茯苓为主要材料,新会凉茶店普遍传承了这一配制技艺,但各店使用材料和配方各有不同。新会是中国陈皮之乡,新会陈皮是驰名地方特产,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效,与龟苓膏清热祛湿的特性完美配合,高氏在传承中加以改进发展,加入陈皮配制,成为陈皮龟苓膏,让龟苓膏在原有滋阴润燥、降火除烦、清利去湿、凉血解毒的作用外,增加了行气健脾、化痰止咳的食疗保健功效。

陈皮龟苓膏采用传统方法熬制,主要包括水、乌龟、茯苓、蒲公英、金银花、菊花、槐花、甘草、白芷、栀子、黄精、新会陈皮、生姜、佛手、桑葚等材料。陈皮龟苓膏的熬制需要将上述药材及新会陈皮清洗捣碎后,混和龟肉进行药液熬煮10-12小时,并用龟板熬煮约16小时提取龟板胶;其后药液与龟板胶进行混合,并重新煮沸搅拌,待放凉后即可完成。产品外观颜色呈浓稠的深褐色,爽滑、润泽、通透,微带苦味,入口回甘,有独特的中草药芳香。



田心腊鸭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田心腊鸭是新会双水镇田心村的传统美食,有过百年历史,远近驰名。民国时期,村民摇着小船将田心腊鸭带到澳门出售。1958年,田心村承办了江门市食品出口公司腊鸭出口业务。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食品出口公司以及广州、珠海、江门、肇庆、阳江等省内的食品出口公司,都出口田心腊鸭,在田心村每年大批量加工生产,鸭源多数来自新会、台山、开平。1978年体制改革后,逐渐转型到个体户进行加工。

新会旧时流传有“腊味以腊鸭为最美味”的说法。为追求美味,正宗的田心腊鸭鸭源选料是赶在农户晚稻割禾后,在田里放养吃稻谷和野食的鸭,尤其最好的鸭质就是“埠鸭”和“催米鸭”,用精盐腌制后,曝晒在阳光下,北风晾干而成;腊鸭重量越大级数越高、价钱越贵;以肥、嫩、干为上,凡鸭腿丰满、近翼部分肉厚的为肥鸭,凡皮肉光滑、鸭嘴较软的为嫩鸭。田心腊鸭皮薄金黄半透明,香醇浓郁,清香扑鼻,是滋阴降火润燥之物,更有养胃、利水消肿、补虚养身的功效。





司前温蛋卤制技艺

(传统技艺)

司前温蛋本应作司前蛋。在四邑话中,“”与“温”同音。又据宋代《集韵》,“”音“温”,是火微的意思。司前温蛋是采用“”的慢火卤煮技艺制作,与古语遗传相吻合。司前镇在古时候有古驿道贯穿全境,联通东西南北,商旅必经,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同时也带来了美食的多样性,其中卤蛋的制作在这里成为“蛋”。而卤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香料,也来自外地输入,如八角、小茴香、桂皮等。可见司前温蛋也是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

司前温蛋的卤制,是先将鸡蛋煮至熟透,然后剥去蛋壳,将蛋浸泡在含有珠油(即红豉油)、老抽的卤汁中两三个小时;再将腌好的蛋放进锅里,加入清水,并将已准备好的温蛋配料(八角、小茴香、桂皮、陈皮、干姜、香叶、丁香)用布包着放进锅内,再加入片糖、五花腩或黑豆,先猛火煮开,然后再小火慢焖,直至酱汁收干,最后捞出放凉再食用,风味更佳。

司前温蛋的外形圆润饱满,寓意着幸福圆满,而深褐色的外形代表着生活红红火火,寓意的美好与小吃的美味在司前温蛋中无缝接合。自古到今,司前人喜庆筵席、传统节日祭祀中,都会出现司前温蛋。“有司前人的地方就有司前温蛋”,改革开放后,司前老板在各地开设餐馆,都把它作为饭前小菜,将这一地方特色和习俗,辐射周边地区。司前温蛋用最朴实的食材和最传统的制作,带给人们传统小吃的美味和怀旧之情,丰富了大众美食文化,是司前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成为司前的美食名片。



司前油艇凸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司前油艇凸”是用粘米粉、糯米粉和麦芽糖做成的糕点,它类似北方的糖不甩,外形有点像过去灌装食油玻璃瓶的软木塞。新会方言包括司前话叫“塞”为“凸[děd],油瓶新会方言念作“油骿[piǎn],而司前话念成近似“油艇”。因而,司前这种土名“油瓶凸”的小食,司前以外的人听起来是“油艇[hiǎn]凸”。于是,当地人干脆滑稽地写成“油艇凸”了。

制作“司前油艇凸”的主料为粘米粉、糯米粉,比例是46,加入花生油和猪油用开水搓粉,搓成直径约2厘米粗的条状粉团,再把它掰成约25克左右的小块;把小块粉团轻搓成圆形,压扁,再用手指随意在粉团中间轻压一下即可;粉团放入油镬里逐个炸松,用筷子将其夹起放到盘子里,炸好的坯形似葫芦、“8字。然后用小锅慢火将麦芽糖煮成稀胶水状后,把炸好的“坯子”放在煮好的麦芽糖里染匀,摊凉即可。在一般的小店,多是食客站在摊档前等店家上糖,用店家提供自制的竹签,将“油艇凸”一个个穿为一串,要多少穿多少,慢慢食用。它又甜又脆,特别开胃,令人回味无穷。

司前油艇凸”的制作在当地民间一直流传不断,互相仿效,酒楼饭店和路边摊贩争相销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制作技术更加讲究,汤雄伟师傅是目前这门技艺的突出代表,他在传承中加以改进,调整配方,使甜度更适合现代人口味。

司前油艇凸”作为地方土特产、馈赠礼品,寓意生活幸福、甜甜蜜蜜。它体现了地方特色,提升了司前美食旅游的价值。



三江牛耳壳制作技艺

(传统技艺)


三江人称呼的“牛耳壳”,类似北方所说的“猫耳朵”。清朝后期新会开始进口面粉,五花八门的北方面食文化渐渐在葵乡交融、生根开花,“牛耳壳”便是其中一枝花。这种小吃长期在乡间流传,尤其以三江做的“牛耳壳”最具知名度。

三江牛耳壳制作流程主要有7道工序:备料—搅拌—压平—混合—卷团—切片—下锅油炸。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但道道工序都考验着制作人的经验和水平。比如,需要手工和面,用传统的竹升(大茅竹杠)压面;最重要的是刀切时必须快、匀、薄,三者缺一不可,切出的每一片牛耳壳都轻薄如纸;再选用纯正的花生油或棕榈油炸制,油炸的温度与时间非常考验师傅的眼力和把控力,之后用竹编簸箕进行沥油。

三江牛耳壳最初为年节食品,小年夜用来祭祀和大年初一用作供斋之用。牛耳壳的颜色大多是褐色与黄白相间,而三江牛耳壳跟其他地方不同,为红色与黄白相间,是为了配合过年的节日气氛。

三江牛耳壳早已名声在外,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侨胞也将它带向海外,让这薄薄的一片牛耳壳,载着浓浓的乡情。



茅龙笔书法

(传统美术)


中国书法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茅龙笔书法,在中国书法中占有一席之地。它起源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创始人是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新会陈献章白沙先生(14281500)。

白沙先生以采自新会圭峰山脉一带的野生茅草为原料,扎制成笔,世称白沙茅龙笔。茅龙笔用于书法,比动物毛笔粗疏,笔头蘸墨时纤维间留有空隙,运笔时形成了其它书法难有的“飞白”。笔画顿挫厚重、线条刚柔并济、意趣巧拙相生、气韵枯峭自然、气势奇逸雄强,别具一格,一洗元代以来柔弱萎靡的书风,奠定其在岭南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历代文人墨客对茅龙笔书法好评如潮,称其“奇气千万丈”(《广东新语》)。当代书坛名家麦华三(19071996)亦作出精评:“白沙先生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笔势险绝,如惊蛇投水;笔力横绝,如渴骥奔泉。”白沙先生的茅龙笔书法,遗存20多件,其代表作《慈元庙碑》《种萆麻》诗卷等都是精品中之精品。

白沙先生声名远播,茅龙笔书法曾在岭南一带流传甚广,白沙门人如湛若水、梁储等,是白沙理学与茅龙笔书法的有力传播者。在茅龙书法创始地—新会,现经常使用茅龙笔创作而作品名世的书法家有黄兆纪(已故)、薛剑虹、李卓见、陈福树、陈荣亲等。

新会区、江门市、广州市、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等地博物馆以及故宫博物院、美国休斯顿大学美术馆等机构,都藏有茅龙笔书法的碑刻、拓本、手卷等等,可见茅龙笔书法影响之大、价值之高。



新会木版神

(传统美术)


新会木版神俗称“神符”,是通过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种木版画,目前主要流传于会城、双水、崖门、三江、古井等乡间村落,题材丰富,如《文昌公》《北帝》《关公》《龙母》《巧祖》等30多种,其风格鲜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艺术魅力。

新会司前镇雅山龙安村是继佛山后在全省第二个发现的民间木版年画所在地,而作为木版年画之鼻祖,新会木版神祃在民间流传历史更为悠久,影响更为广泛。它一般是民众向庙宇祈福后,求得带回家贴在门口,多用作镇宅护家之用。由于新会各地方言、习俗的差异,对这种“符”的具体名称也不同。例如,天马称之为“伯公符”,双水称之为“门神公”,七堡称之为“娘娘纸”等。各地不一的名称,正反映了新会木版神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虽然都是木雕版印刷,但新会木版神承载和保留了木版年画所不具备的古老文化底蕴与内涵,以其独特性和原始性被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在文化价值方面,新会木版神是新会民俗文化的标签之一,也是五邑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艺术价值方面,新会木版神造型简练概括,线条刚劲有力,形象鲜明突出,风格自由、粗犷、简拙而别有趣味,流露出一种原始的质朴感和乡土气息。在历史价值方面,新会木版神提供了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史、美学史和印刷术的研究素材。



同和客家闹元宵

(民俗)


大泽镇同和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至今依然保留独特的客家民风民俗,其中正月十五闹元宵最具特色,当地村民有“元宵大过年”的说法。此风俗世代相传,自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立村,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

闹元宵活动在农历正月十四拉开序幕。当日下午,各家的主妇们挑起两个装着拜祭福仙娘娘供品的篮子,来到村中空地上集中。随着阵阵鞭炮声、锣鼓声,醒狮起舞,聚集在一起的村妇们挑起罗格(篮子),依次排好队伍,在大空地上连续转几个大圈子。随后醒狮带引村妇们到后山上的仙娘庙去拜祭。傍晚,举行客家特色围餐晚宴叙乡情。晚宴后还有曲艺团、村民拉客家山歌等文艺演出。

元宵节当日举办庙会,热闹气氛更高涨。一大早,通往仙娘庙的山路上已是锣鼓不断、雄狮起舞,村民们抬着用红纸包裹着的大头烧猪,前往仙娘庙此时庙前挤满前来虔诚祈福的村民。祈福仪式结束后,村民们把烧猪抬回村里,分给每户一份,称为“太公分猪肉”。留在家里的人也忙个不停,炒菜做饭,以便亲戚朋友随到随吃大家边吃边谈,拉家常,叙乡情,互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项特色民俗活动,增加了节日喜庆,也增强了客家村民凝聚力。如今,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摄影爱好者等前来同闹元宵节,品尝客家艾糍、红糍等特色美食,给本地旅游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



大鳌水上迎亲

(民俗)


大鳌是西江下游的一个江心岛,属于沙田地区。过去的大鳌人是正宗的家人家人随船漂泊或择水而居船便成了他们日常的居所和交通工具。

沙田水上婚礼习俗是一种富有深厚家文化内涵的婚庆形式,水上婚礼包含迎亲、拜堂、宴客、摆茶会等环节,“水上迎亲”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环节。从定亲到迎亲,到对歌,再到归程,都是在水上进行。

迎亲船装饰华丽,彩旗飘飘,敲锣打鼓。新娘身穿嫁衣,头盖大红方巾,身边由一位大妗姐打伞护着,船上放满陪嫁妆奁。新娘上船时,媒人边向伞面撒爆谷边唱祝福咸水歌。船靠岸后,船头两位撑篙妇女把两根竹篙同时插在船旁,高度一致。然后由迎亲船上的人拿出一块木板铺设,待搭好“新娘桥”后,船上的人才上岸。待新娘下船后,迎亲船拔篙回航,此时鞭炮锣鼓齐鸣。

新娘来到男家,在众人的见证下,新郎新娘开始祭拜祖先、向父母递上毛巾洗脸,为双亲奉上红枣鸡蛋茶父母双双向新人送上首饰或红包。

宴席上,赴宴者亲戚们大多全家而来,席地而坐。人们喝酒猜拳行令,开怀畅饮,气氛热烈。宴中新娘由大母娘引领,提着茶壶敬茶先长辈父母,后亲朋戚友。饮“新娘茶”给利是(红包)后,便可要求新娘即兴唱咸水歌,热闹到深夜才散席。

水上迎亲”是沙田水上婚礼中最具特色的环节,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艺术欣赏价值,又有文艺的、民俗的、历史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