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新会区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日期:2019-01-16

——2018827日在新会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16次会议上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李协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安排,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我区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上半年,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狠抓工业立区,全力调结构、抓转型,提效能,统筹产业、园区、项目协调发展,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效益保持良好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上半年,生产总值330.79亿元,增长9.6%,全市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42亿元,增长12.0%,全市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43亿元,增长18.44%,全市排名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57亿元,增长11.83%,全市排名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67亿元,增长8.37%;外贸进出口总额为154.7亿元,增长1.6%。

(二)工业立区扎实推进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落实市工业投资千亿计划,谋划打 造“334”产业体系,发展大健康、新材料、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壮大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零部件三大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古典家具、新会陈皮、小冈香、五金不锈钢四大传统特色产业。“珠西战略”顺利推进。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值124.16亿元,增长5.09%。新引进装备制造业项目2个,总投资2.8亿元。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全面落实“黄金十条”,创新实施自动兑付模式,为73家企业发放奖励资金共4050万元。

园区建设全面提速。3个万亩园区管委会揭牌,完成产业规划初稿。土地收储进展良好,符合土规19286亩,落实林地征占指标2875亩,建设用地指标5229亩,土地征收11056亩,平整土地4200多亩。基础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大泽园区大圣线道路软基处理加快推进;司前园区跨线桥220kV变电站争取年内建成使用;珠西园区完成三区软基路网建设;粤澳园区麻阳线复线已基本完工。

(三)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良好。1-6月,省、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均超出时间进度,累计完成投资192.54亿元。其中,气派摩托实现零用地增资扩产,引进6家配套企业;李锦记食品三期项目土地填土工程完工;银洲湖纸业基地仁科绿洲二期项目动工建设;美达股份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签署框架协议;新臻业混凝土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盈通纸业二、三期生产线已投产。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举办“招商引资突破年”动员大会,40个项目参与签约,意向总投资281亿元。其中,签约落户3大万亩园区的项目11个,投资总额约92.6亿元,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科技等领域,包括投资10亿元的中航集团航空部件3D打印生产项目,投资50亿元的谦信化工环保溶剂项目,投资12亿元的威立雅和芳源环保新能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项目等。

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全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和运营,中科创新广场签订入驻意向企业15家,中集智库一期入驻企业33家,新会科技创业中心孵化器入驻企业超32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上半年,新备案技术改造投资项目62个,计划投资金额15.14亿元,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7.27亿元。狠抓高企培育,高企申报数量超300家,144家企业被评为省2018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组织3项科技成果申报鉴定,认定登记34个技术交易合同项目,成交金额9519.5万元;专利申请总数1499件,专利授权数877。完善科技配套服务,新会农商银行正式发行首期“创业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完善人才服务,启用“人才驿站”,开辟7家“人才服务驿站”,为66人发放“葵乡人才卡”。

(四)区域发展逐步形成

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建成。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建成通车,江门站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继续按计划稳步推进;江门大道各段工程建设顺利,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已动工;深茂铁路江门段双水镇站配套工程已完成,于6月底投入使用;省道S270线新会虎坑大桥扩建工程、东庆南路至侨兴南路连接公路、明德一路东段道路工程已完工通车,国道G240新会段改建已完成项目立项;银洲湖高速公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和特许经营权投资人招标工作。

着力打造南北呼应的双子新城格局。枢纽新城方面,完成控规编制,定位为珠西城市客厅和江门南部公共中心。配套工程有序推进,文华商业广场项目加快建设前期工作。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集聚发展,万达广场即将开业,珠西金融商务中心、城央综合体等加快建设。银湖湾滨海新城方面,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和启动区控规编制启动,争取年内完成。重点项目加快推进,粤电新会发电厂一期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于7月投产,实现每年发电40.22亿度;中科院新澳开物生物医药装备、粤泰碧海银湖(原和黄游艇项目)、古兜温泉“山河出海”、御泉国际温泉度假酒店等投资总额超380亿元项目进入实质阶段。

(五)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去降补”工作取得新成效。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以及产能过剩企业,积极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停用7台禁燃区高污染燃料锅炉或窑炉。价格改革继续深化,一般工商业电度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36分;商业类管道天燃气最高销售限价调整至每立方米4.1元。落实收费目录清单和公示制度,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取消、减免、缓征、停征、降低企业收费项目364项,涉及资金2.58亿元,切实降低企业成本。在全市率先推行国地税联合清税注销业务,办结效率提速一倍,近6000户纳税人享受降税减负改革红利。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承诺制及容缺审批,超额完成市试点任务,切实缩短项目的前期准备时间,加快项目落地。“多证合一”登记改革全面推开。上半年,累计发出“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09805张。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上半年新发展市场主体60507万户,增长10.44倍。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共抽查市场主体1063家。开展信用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工作。依托“全市一张网”平台,促进公共资源交易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上半年共完成公共资源交易项目2984个,成交金额41.12亿元,增收节支3.66亿元。

(六)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实施主城区品质提升工程,投入4.35亿元完成“三旧”改造面积449亩,明渠改暗渠8.8万米、坑洼路面修补12.6万平方米。加快重点景观提升,完成艇仔湖公园、盆趣园、人民球场公共人防工程和41个社区小公园升级改造,主城区中心园林城市特色景观区建设初见成效。开展镇村生态绿化,建成11个村居公园。治理交通堵塞问题,在全市率先推出温情执法“违停10分钟免罚”,试行“汽摩分离”“人非分离”、微循环,清理乱停放自行车4000多辆。生态环境日益优化。建档立卡管理工业企业160家,投入7.38亿元启动11项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紫水河主要工程正在进行安装调试,会城河主要工程将于10月全面完成,两河黑臭现象有所好转。全面实行区镇两级双总河长,融资3.5亿元开展188宗水利工程,完成河道清淤疏浚长度120.59公里,清理淤泥约40.9万立方米。

民生福祉全面推进。上半年,全区民生支出25.11亿元,增长27.12%,重点投向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3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38%。落实各项就业补贴。优化补贴申请流程,稳步推进使用企业网上用工平台申请补贴,共兑现了各项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补助补贴共610.32万元。提高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参保缴费补贴按高、低缴费档次提高为每人每年补贴130元及100元。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落实扶贫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我区纳入精准扶贫对象应参保2251人,目前参保率为98.4%。落实医保扶贫兜底政策,目前我区精准扶贫医疗证已发放2889个,基本覆盖新会区精准扶贫对象,38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完成精准扶贫“一站式”结算系统改造工作并已上线运行。

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稳步发展。落实市委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新会圭峰小学(东校区)主体工程已完成52%,实验小学(文华校区)主体工程已完成63%。葵城中学扩建工程已完成概念规划方案设计,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区人民医院积极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工程正进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区中医院新院选址完成公示;3医联体分院中,古井镇中心卫生院和崖门镇卫生院已完成内部装修、双水镇中心卫生院新康复大楼已投入使用。高质量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创建工作,景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评,三江镇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沙堆镇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全区11个镇(街)文化站均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全区226个行政村(社区)已有189个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83.63%。

二、存在问题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新旧交织,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快,工业投资下降、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依然繁重,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与枢纽站衔接不足,改革深入推进掣肘较多,民生社会事业仍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亟需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措施

(一)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面推进“大交通”发展战略。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为依托,加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干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方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加快推进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广佛江珠城轨建设和广珠铁路客运化改造,重点谋划江肇高铁、深圳(经江门)至南宁高铁项目,推进江恩城轨项目建设。着力构建“三纵(江珠、银洲湖、新台)四横(沿海、斗恩、中开、中江)”高速公路网。力促江门大道、国道G240新会段、大圣线等工程加快建设,完善连接交通枢纽、中心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改善拥堵路段通行条件。

重点打造“两新城”。推动枢纽新城和滨海新城建设,努力成为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和全市“三区并进”中的新增长极。枢纽新城方面,落实“珠西战略”,推动江门“东联西拓”,把枢纽新城建设成为“珠西中央活动区城市客厅”和“江门南部公共中心”。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引进区域总部、功能性总部,着力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充分发挥交通枢纽汇聚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作用,谋划开发区、三江、双水等沿线镇(街、区)新一轮大发展。滨海新城方面,整合粤港澳资源要素,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科学布局休闲度假、教育科创、海洋科技等高端产业,打造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江门与港澳创新合作的试验区。加强与港澳、深圳、珠海等地区合作,探索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新型开发模式,力争成为大广海湾经济破局的先行者。

(二)加快发展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以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发展为目标,紧抓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契机,充分利用江海联运与珠西枢纽的优势,重点培育“334+N”产业体系,打造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为新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落实市工业投资千亿计划,增强“334”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增资扩产,发展大健康、新材料、纸及纸制品三大主导产业,壮大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零部件三大装备制造产业,优化提升古典家具、新会陈皮、小冈香、五金不锈钢四大传统特色产业。狠抓“珠西战略”,着力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中车广东公司完善股权结构,提升研发能力,力促早日成为省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建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一批高成长、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升规入统。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做优做强产业发展平台,促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三)推进三大园区建设,培育珠西经济新增长极

大力搭建大湾区产业合作平台,倾力建设深江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三大万亩园区,切实提升产业承载力,承接珠三角核心区优质产业溢出。一是确保落实园区建设要素。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落实林地征占、土地指标等。二是密切跟进省产业转移园扩园和大泽、司前、崖门产业集聚区申报,争取早日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三是要加快完善园区基础配套。推进园区路网、污水处理、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项目能够尽快落地实施。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标准规划,打造大湾区知名乡村旅游“微度假”目的地,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为契机,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继续深化“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区建设,整合各镇(街)节庆活动,吸引游客观光、购物,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深化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运用,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努力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等多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会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完成中央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大力推进环保达标行动,集中力量打赢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按时按质完成会城河、紫水河等黑臭水体整治任务,严抓工业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违建项目清理。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集中供热项目建设,推进扬尘、锅炉、典型行业VOCS专项整治。强化土地污染管控和修复,重拳打击固体废弃物非法转移倾倒,加快崖门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中心等设施件建设进度。

(六)统揽民生保障工作,提升群众获得感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健全保障体系,持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人员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大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改革,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继续实施医保城乡一体化改革。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实施精准服务。进一步推进就业实名制系统建设和推广工作,通过“大数据”应用实现就业创业政策、技能提升培训服务、重点群体帮扶的精准实施。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绩效考评,深化特殊群体就业服务工作,扎实做好对就业困难群体(含高校毕业生)的“一对一”就业帮扶。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低保线和扶贫线“两线和一”,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确保按时完成精准扶贫脱贫任务。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时保质推进市委“三二一”工程,确保圭峰小学(东校区)、实验小学(文华校区)今年底完成工程建设;启动葵城中学扩建工程。加强统筹协调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医院,力争2019年完成创三甲任务。加快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建设。按照三级甲等规模建设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力争项目今年动工建设。加快推进区养老中心(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力争建设项目土建工程按计划时间完成。加快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力争第三季度完成所有设备采购工作。加强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全面完成图书馆、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22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按标准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