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新会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06-01


——2023220日在新会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新会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亮驰


各位代表: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向大会报告新会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新会区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市委“1+6+3”工作安排,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一园三中心”建设,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经济基本盘回稳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稳中有进

疫情防控精准高效。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决支持服务全国全省全市疫情防控大局。始终激活疫情应急指挥体系,打好打赢“0902”等多起本土疫情,一盘棋支援周边地区抗击疫情。快速建成睦洲、崖门两处大规模集中居住点,配合建成江门方舱医院。因时因势调整防控措施,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多渠道扩充医疗救治资源。

经济指标稳中向好。落实国家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财政预算另安排1亿元,出台稳经济特色措施。全年留抵退税19.6亿元,为企减负36亿元,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5亿元,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全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增速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增长0.5%。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排名第42位,较2021年上升3位;跻身省百强区县22位。

重点项目有力推进。上海、深圳设立驻点招商机构,举办新会—台山(深圳)招商推介会,全年成功引进亿元项目68个,总投资额超560亿元,取得引进亿元项目、10亿元项目、计划总投资等6个“全市第一”。成功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8.66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3.47亿元,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保障。全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70亿元,投资完成率126%。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额、投资完成率均排名全市前列,亚太森博高端生活用纸等40个重点项目竣工或试投产。

园区平台扩能增效。出台《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启动15项重点基础配套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道路17.2公里,新建厂房面积127万平方米。大泽园区东片区、凤山湖园区供水管网已随道路施工完成铺设,凤山湖园区彩虹商业街投入运营。江睦新能源双碳产业园、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澳葡青创园启动建设,珠西园区“5G+智慧园区”信息化平台建成使用,银洲湖纸业基地热电联产项目并网发电,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获评省特色产业园。19个村改项目动工建设,改造面积1160亩。

二、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创新水平加快提升。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出台新会“科创十条”“ 人才安居”系列新政。江门双碳实验室获批筹建省级实验室,9家高水平科研机构、5个科研团队进驻,9个项目获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获上级支持资金1200万元。新增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入库566家,高企增至539家。人才集聚效应显现,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第二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成功举办。新增教育、医疗卫生人才647名,博士、硕士增至643人。新增省级博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

工业发展动能增强。全面落实“链长制”,2022年,10条产业链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超1250亿元,同比增长4.6%。首次上榜中国工业百强区,规上工业企业增至706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增至193家。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全年新增技改项目102个,计划投资额超29亿元。润宇传感器、凯特精密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实现江门地区重点“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中车广东、维达纸业、李锦记3家企业获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投资超200亿元中创新航江门基地项目顺利落户,创下50天动工、88天主厂房封顶的“江门速度”,带动天赐、科达利等配套项目落户。

第三产业稳步恢复。财政支持促消费力度加大,安排404万元财政资金补贴购车,举办2022年惠民车展嘉年华,承办第三届江门直播节、江门市家电家居惠民促消费等活动。开展夏秋季购房促消费活动,安排购房补贴资金100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冈州文化旅游商业步行街获评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崖门镇京梅功夫侨村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入选第一批省乡村研学旅行特色村名单;“新会南宋古韵乡村美食休闲游”“新会陈皮传统技艺体验之旅”分别获评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工业旅游精品线路;石涧故事民宿和柑璞居民宿获评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江门农商银行获颁全国首张融合数据元件的数据资产凭证。商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新登记市场主体超3.9万户,全区市场主体突破33万户,占全市比重提升至48%。设立港澳跨境通办政务服务综合专区,64个事项实现“跨境通办”。推广应用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全年受理诉求事项1362宗,办结满意率99.2%。工程建设改革持续深化,实施“模拟审批”项目23个,完成“交地即动工”项目14个。“数字政府”建设加快,1325项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三、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积极融入“双区”建设

互联互通不断加强。全年完成交通投资74.4亿元。江门站枢纽功能不断提升,通达城市增至50个,江门站旅游集散中心启用。深江铁路、珠肇高铁、银洲湖高速加快推进,广佛江珠城际铁路规划设计加紧推进,国道G240会城至牛湾段改建三期工程启动,中开高速新会段、江门大道南(东)线全线通车,南(西)线小冈大桥至基背段基本实现双幅通行,S385线大洞左桥危桥改造工程建成通车,省道S272南镇大桥完成设计审批。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稳步推进。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62个城市提质项目完成投资超90亿元,升级改造老旧小区6个、人行道15条,新建口袋公园7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51个、智慧停车泊位5000个。建成明兴社区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主题公园,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投放点864个。“两新城”扎实推进。江门农商银行新总部大楼封顶,梅江农业生态园二期开放,文华商业广场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中心完成前期工作。完成启超大道二期升级改造,建成文韬路、葵城一路等道路。滨海新区三大入口景观提升工程、科苑路工程、三龙堤硬底化工程完工,华立学院江门校区继续扩建,御泉国际酒店(一期)即将运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台《新会区开展比学赶超勇争先工作行动方案》,对标对表发展靠前的广州市增城区和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深化与台山的对口协作,明确首期投入3300万元成立区域平衡发展基金。新会—宁明粤桂协作对接深入推进,搭建“超级蓝领服务平台”。配合做好江门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及双水镇城乡融合试点工作。

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

农业稳步发展。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33万亩。创新开展“稻稻虾”轮作的粮食生产新模式,完成连片15亩以上撂荒地复耕复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新增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创建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新登记成立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条村入选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大鳌慈姑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新会陈皮产业发展中心、文化与产业博览中心启用,茶枝柑种业公司成立,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上线。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早稻新增面积4690亩,稻谷总产量比去年增产近3000吨。“三品一标”农产品稳定发展,35家企业共46个品牌产品入选“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区中心粮食储备库获得“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全区所有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168条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的标准。高标准打造5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崖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首期项目建成。完成农村公路危桥改造3座,全区建制村全部实现有双车道公路。古井霞路村获评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大泽田金村、大鳌东风村获评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推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全年6个薄弱村实现全部“摘帽”。出台《关于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实施细则》,全区农村土地流转率达83%,涉及农户12.8万户。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共发布交易项目11090宗,成功交易项目的平均溢价率52.95%,溢价总金额1.28亿元。

环境污染防治成效明显。河长制年度水质考核获评全市第一。列入国家、省考核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6个地表水断面中5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连续五年获评江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优秀等次。63台工业企业炉窑完成改造,PM2.5年均浓度降至近十年最低水平。固废中心加快建设。“侨都锦田”入选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建设高质量水源林4393亩,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获省林长绿美园称号。

五、民生保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区民生支出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3%。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区24家医疗机构实现省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区养老中心被省民政厅评为“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强化困难群众住房保障,摇珠分配保障性住房98套,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09户。稳就业促创业成效显著,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培训学员8629人次。新增城镇就业超7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年发放各项就业创业补贴共1484.13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00万元。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医共体建设成效日益凸显,获江门市2021年度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绩效评价第三名。妇幼保健院新院投入使用,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和发热门诊项目加快建设。新会区皮肤医院获省优秀麻风院称号、新会区中医院党委案例入选广东省医院党建创新精选案例。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取得实效,高考文理成绩位居全市前列,本科上线3976人,为历年最多。华侨实验小学动工建设。新会区获评“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启动规划,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招生,广软学院顺利落户,新会技师学院项目完成选址。

文化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力推动纪念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启动“梁启超文化月”。推动梁启超故居、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及其周边建筑的修缮。儿童友好县区启动建设,儿童气象公园建成开放。建成12间“景堂图书室”和198个图书角。区文化馆获评国家一级馆。李锦记蚝油、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新增7名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新会籍运动员代表江门市参加第16届省运动会获得333铜的好成绩。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智慧网格+综治中心+信访超市+‘粤平安’云平台”全覆盖立体化工作体系,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全区治安环境持续向好,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1.8%。睦洲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小鸟天堂获评首批省自然资源林业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安全生产形势和社会面火灾防控工作总体稳定向好,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考核排名全市第一。

总的来看,2022年我区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经济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新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消费需求仍然不振,投资总体进入瓶颈期,稳定外贸难度加大,主导产业不够突出,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强,产城融合程度不够高,民生领域仍有不少短板弱项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及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高质量发展主题主线不动摇,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一园三中心”建设不动摇,率先迈入千亿GDP强区,全力打造江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的先行示范区,奋力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标杆。

2023年我区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000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一、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主动推进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港澳融合”。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积极对接服务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夯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融入“广深港澳”1小时经济生活圈,加快推进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江机段建设,力促广佛江珠城际、珠肇高铁江珠段动工,加快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扩建、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建设,全面铺开国道G240建设,启动省道S272南镇大桥、省道S532司前至址山公路建设。推进银鹭大道东延线、胜利路南延线、沙古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水经济发展,优化整合码头和岸线资源,力争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年内建成,推进古井公用作业区一类口岸建设。完善规则机制对接。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优化提升新港、新澳跨境政务服务专区。主动对接港澳高标准市场规则,积极打造便利华侨华人投资制度改革试验区,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建设,鼓励并加强与港澳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合作。

提速滨海新区开发。优化滨海新区城市功能,制定银湖湾滨海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区重大项目配套设施进度。加快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深化与对接港澳及RCEP成员国合作,引入培育生物医药与健康、科创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链,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以及面向港澳居民、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创业创新平台。谋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积极与深圳对接,探索与深圳国资合作,共同开展园区投资、建设及营运,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跨市战略布局。加强与港澳、广深优质职教资源对接合作,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规划建设。

促进侨文化合作交流。聚焦“侨都赋能”工程,推进“美丽侨村”建设,启动“一镇一侨村”示范创建,建设有“侨味”唐人街,做好侨界名人故(旧)居保护和活化利用。擦亮“启超故里”品牌,办好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完成茶坑村建筑修缮改造及环境提升工程。推进江门“侨梦苑”新会园、冈州会馆总馆建设,建设侨贸商品交易中心,搭建华侨华人联系服务平台,打造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推进涉侨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实现侨务法律帮扶“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教育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新采用“授权制”“冠名制”办学模式,打破学校区镇层级管理,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学校基础设施提升,确保华侨实验小学、新会一中附属凤山湖中学、凤山湖实验小学秋季建成开学,改扩建13所中小学,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对接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为新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顶尖智力支撑,定向引进基础学科及体育、艺术类高层次教育“专才”,打造博士及专业教育人才工作室。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水平。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启动南湖科创走廊和圭峰创新谷规划编制,筹建“圭峰创新谷人才专家村”,打通机制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全流程。推动江门双碳实验室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实验室,构建“双碳实验室+双碳产业园”政产学研融通发展新模式,高标准打造江睦新能源、银洲湖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两个“双碳”产业园。用好新会“科创十条”,办好新会创新创业大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厚积人才发展优势。全面落实“人才倍增”工程,落实葵乡人才政策,用好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创新团队和项目扶持、人才安居等一揽子政策,全面深化“零门槛”户籍改革,推进人才产业园建设,提供专业高效服务。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快建设江门双碳实验室和一批博士、博士后创新平台,深度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开展新会区第三届高技能人才创新大赛,创新实施“园区技校”项目,就近就地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

三、坚持制造业当家,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高效推进平台建设。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规划建设,打造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构建区镇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建设,按照“五个一”标准统筹推进园区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导入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园区组团环线公路,实现“镇镇通高速”、交通内外网络双循环。推进高新区与三江睦洲联动发展先行启动区建设,促进江睦两地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江睦新能源双碳产业园、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园、硅能源产业园、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壮大我区特色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大力实施“工业振兴”工程。围绕省“双十”战略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巩固提升现代农业与食品、现代轻工纺织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按照“行动快、方向准、机制活、作风实”的招商工作要求,聚焦全区产业发展方向,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学习借鉴合肥“以投带引”招商模式、深圳“抄底纾困”模式和常州中长期产业布局意识模式,开展以商引商、以链引商、以侨引商、联合招商、协会招商。力争全年引入落地项目不少于500亿元。加快培育一批超500亿元、300亿元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培育机制,加大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化管理,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完善“数字政府”建设,纵深推进“证照分离”“一照通行”改革,扩大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的范围和适用行业。建立工业项目开工投产纳统履约工作机制,强化全区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交地即动工”“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深化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建立标后评估机制。深化国资改革,持续优化固有经济布局,创新制度机制,提升国企持续融资能力,打造百亿区级国资平台。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健康发展。加强“政银企”三方合作,推动本地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拓展信用联合惩戒体系建设。

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促进消费回暖增长。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各类促消费活动,打造本地特色消费品牌。打造枢纽新城环南湖现代化新商圈,优化大新路等传统商圈,打响“夜侨都”消费品牌。积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利用好电商扶持政策,推动新会传统产业“上网触电”。扩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影响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滨海旅游,持续推动景区景点体制改革。推进蔡李佛岭南文化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加速发展民宿经济。推进质量强区,全力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强化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投资总量保持在全市前列。狠抓工业投资,实现工业经济规模质效的同步提升,推进中创新航一期一季度试投产,天赐、科达利、杰成、福斯特等项目加快建设。鼓励政策扶持的重点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推进工业绿色化发展。完善高快速路网建设,加快深江铁路、珠肇铁路、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扩建、江门大道南(西)线等交通、城市建设项目。加强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西江潭江跨界重点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水资源保障、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甜水水库新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新会大泽燃气热电项目加快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合理确定年度住宅用地供应规模,支持刚性和改善住房需求,提升房地产产品品质。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完善全周期服务,健全项目储备机制。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性资金支持。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结合我区产业特点全面对接(RCEP)区域经贸网络,举行中欧东盟班列交流推介会,拓展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组织春秋两届广交会和深圳跨境电商展等境内外线上线下展会,开拓重点市场。加大出口信保优惠政策宣传,助企降低国际贸易风险,增强抢抓订单信心。推动跨境电商项目落地,积极发展新业态。

五、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建设绿美宜居新会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县域经济比学赶超争上游。加强新台对接协作,开展新台两地交通路网规划研究,推动交通互联互通。深化产业协同发展,促进新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产业布局优化,强化农业合作,加大人才交流、校企融合、文化旅游等合作力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西部教育办学质量。扩宽区域平衡发展基金筹集,增强西部地区造血功能、内生动力。

推进强县促镇带村。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化城市更新,推进枢纽新城区域打造产城融合新标杆。建设绿色社区,完成文华路、文清路等市政道路建设。贯通银洲湖两岸供水管网建设,形成新会环状供水网。丰富梅江农业生态园景观层次,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精细化管理城市,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深化儿童友好县区建设,优化城区适儿化配套。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建设美丽圩镇,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和纽带作用。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市区两级示范带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完成农村“厕所革命”改造提升任务。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提质发展,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渔政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新会陈皮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作用,促进规范陈皮庄园发展,打造新会陈皮交易中心,抓好“陈皮+”项目建设。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预制菜,加快丽宫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持续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建设一批新型梯度培育百亿级、千亿级产业平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加快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深化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三权分置”,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全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

推进绿美新会建设。推进林长制,做好增绿护绿管绿工作,实施红树林造林和修复。统筹推进小鸟天堂国家湿地保护区周边水系及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加强潭江牛湾国考断面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力促固废中心年内点火试营,实现全区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高质量水源林2200亩,不断提升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应用水平。遏制“双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建设枢纽新城低碳社区,优化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扎实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

六、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稳市场主体稳岗位,持续实施社保优惠政策。深入推进三项工程,发挥“1+N”网络招聘作用,针对重点群体开展实名制精准就业服务,鼓励自主创业。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保障农民工工资及时发放。实施城乡低收入人口共同致富行动,加强动态监测,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统筹推进东西部区域合作,常态化开展“粤菜师傅”交流品鉴活动,联合开办“粤菜师傅”交流研发创新班,提升两地就业创业水平。深化拓展对口广西宁明东西部协作工作,深化教育、医疗和人才等支援与交流,推进跨区域产业合作等。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强化社会保障安全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医疗保险改革,逐步提高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实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完善做好社会福利工作。落实“一老一小”政策,完善养老托育、社区服务、康养结合等措施,打造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增强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推进新一期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深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全力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城。

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全面提升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构建高效公共卫生体系。力促区传染病防治楼封顶,谋划建设新疾控中心。提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营实效,提升乡镇基层首诊能力。推动智慧医疗发展,建成“互联网+医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新会图书馆,有序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活化新会学宫片区,推进新会书院(三期)修缮、学宫与大新路-仁寿路步行街历史文化街区串联改造、浐湾片区历史建筑提档升级等工程。串联圭峰“云道”慢行系统,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新会葵艺、蔡李佛拳等推广宣传。完善体育产业项目规划,谋划体育馆升级改造,新会国家体育公园、网球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

构建新安全格局。深化平安新会建设,有效防范化解各类政治安全风险。严厉打击涉黑恶、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持续推进禁毒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法治新会建设,加快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完善信访超市模式,让群众信访诉求“最多跑一地”。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完善金融安全风险防控预警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不断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有序推进房地产企业风险化解工作,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着力提升粮食和能源安全保障。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强储备粮管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体系。加强能源安全监管,强化电力设施、油气管道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保障电力、成品油、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扎实抓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综合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提升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测预警、防灾减灾能力。

同时,全力做好我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做好侨务、外事、台港澳、民族、宗教、档案、消防、人防、海防、打私、地方志、红十字会等工作。

各位代表,做好我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抢抓机遇、奋勇前进,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当好江门“首善之区”和高质量发展标杆、胜利走向千亿GDP强区行列,为全市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贡献新会力量!


【名词注解】

六大工程”:“科技引领”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园区再造”工程、“港澳融合”工程、“侨都赋能”工程、“人才倍增”工程。

一园三中心”:“一园”即江门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三中心”即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大湾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中心、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

省‘双十’战略性产业”:即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产业。

RCEP”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协定。

四纵四横”:“四纵”即江珠高速、银洲湖高速、新台高速、江门大道,“四横”即沿海高速、中开高速、中江高速、斗恩高速。

双碳”:中国提出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

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区社工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