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怀版 无障碍     网站支持IPV6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十四五”规划
关于印发江门市新会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日期:2023-12-29








新府〔202372




各镇(街、区)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有关单位:

《江门市新会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业经区政府十六届99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卫生健康局反映。




新会区人民政府

20231225







江门市新会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新会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为打造健康新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江门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新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总体要求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健康新会建设为引领,加快区域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医药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日益增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截至2020年,区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10岁,辖区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1.23‰0/10万,为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医疗卫生资源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全区医疗机构共303家,其中政府设置的医疗机构21家(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1家,二级医院5家,皮肤医院、精神病医院、结核病防治所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9家,开发区医院1家。10个建制镇、1个街道均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村级卫生所站141家、社会资本举办及其他医疗机构共142家。医疗机构拥有床位5246张,比十二五期末增加43.86%;全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8张,其中,医院床位数4.2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张。社会办医数量增加24家,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0.6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每千人口6.6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2.4人,执业护士2.97人,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长1.26%1.0%

——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建立。十三五期间,我区推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就医新秩序,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签订协议书等形式,共享检验、影像、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实现在同级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签订协议书等形式,上级医院对转诊患者提供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制定《新会区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技术帮扶关系。

——中医药发展特色多样。十三五期间,我区积极推广和运用中医特色治疗项目388项,累计开展服务835.4431万项次。加大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建设,制定了《新会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项目进基层实施方案》,并由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及临床资深专家组建团队,在全区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帮扶和义诊活动。建成市级重点专科12个,区级重点专科15个,省中医特色专科4个。投入100万元,建成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基层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医联体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基础,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出台《新会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组建以区人民医院、中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为成员单位的两个医共体,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区、镇(街)、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我区医共体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2020年,我区三家基层医疗机构荣获江门市基层特色专科称号,分别是:会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病床科)、司前人民医院(骨外科)、沙堆镇卫生院(针灸科)。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与110指挥中心两台合一,独立配置120接警员和120急救指挥系统,对全区15家纳入急救网络的公立医院,实行救护车统一调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救援和大型活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新的突破,经静脉吸毒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迅猛势头得到遏制;结核病防治项目任务指标圆满完成;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5%;传染病报告发病保持较低水平,连续43年无白喉、42年无脊髓灰质炎;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物资充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100%,有效防控鼠疫、人禽流感、登革热、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慢性病防治工作有效推进,2020年,我区获评广东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工作,开展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50%以上建成无烟单位。

——医疗卫生高地建设提质增效。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成为江门市首家通过认证的医院,也是全省首家通过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的县区级医院,2020年成为第二批广东省胸痛中心示范基地,并荣获2020年度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质控铜奖。2019年区人民医院卒中中心通过中国卒中学会、中国卒中中心联盟认证,成为全区首家中国卒中中心2019年区人民医院获国家卫健委急诊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等认证为全市首家危险性上消化道出血区域救治区域中心2020年被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全省第一批县级癌症防治中心。

——妇女儿童健康服务持续提升。成立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完善了辖区内孕产妇急危重症转诊网络建设,切实控制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通过全面实施地贫、三病母婴阻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控制和减少了严重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儿出生,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国家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政策,提高了生殖健康水平。超额完成我区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大大提升了我区适龄妇女的两癌防治水平,我区被评为2017年度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

——生育配套政策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依法、稳妥开展二孩政策,生育水平稳步上升,人口增长持续上升。户籍人口自然增长0.1386万人/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6‰。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成效显著,户籍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5年的105.41下降到2020年的105.29。我区荣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精神卫生工作卓有成效。十三五期间,区第三人民医院的编制床位由500张增加到750张,增加医护人员58名;充分发挥区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技术优势,整合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卫生站)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了我区精神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区第三人民医院的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成效显著,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所有县区中连续三年排名前三,我区连续九年被评为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区

——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创建成国家卫生镇4个、广东省卫生镇4个、江门市卫生镇2个、广东省卫生村207条(含行政村20条)、江门市卫生村812条(含行政村44条);全面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项目。我区已有7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无偿献血工作有长足发展,5年来累计采集血液超过42202 U,无偿献血基本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卫生应急核心能力逐步增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效。以区疾控中心为依托,以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各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为主力组建了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医疗救援、心理疏导、健康教育5类卫生应急队伍,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渐见成效。建成了区养老中心,推行养老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医养结合,逐步形成了多功能综合性护老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小病痛不出房、一般病不出楼、患重病住医院的理念。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形势和自身条件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将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将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将对健康服务供给提出新需求,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将为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园镇一体化建设发展,对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出了新要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将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条件,也将为推动卫生健康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带来新机遇。

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公益性彰显不足,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尚未完全破解。一是综合医院实力不强,区域还没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二是医院的专科优势不断缩小,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第三人民医院的专科医疗水平优势提升缓慢;三是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依然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医疗卫生专业高级人才引进难、留住难、招聘培养机制不活;五是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水平不高,服务能力有待加强,村医退出机制尚没完善;六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仍需加强,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应对公共卫生挑战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还需要加强;七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职业卫生、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等多种影响健康因素相互交织,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八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等。这问题,将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入攻坚阶段而日益凸显。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和全民健康水平提高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第三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落实省委1310”工作部署、市委1+6+3”、区委一园三中心工作安排,深入推进六大工程,高质量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以1+2+3”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布局为总抓手,持续优化医疗卫生大格局,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为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推动城乡医疗卫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以健康新会建设为统领,优化医疗卫生格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实施政府和社会两轮驱动,促进多元化共同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底线思维。主动做好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的准备,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立和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有力应对和化解公共卫生领域风险,筑牢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发展布局

第一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健康新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均预期寿命保持国内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全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81.27岁,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8/10万和3‰以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小于10%,市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37%

——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推进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建成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建成并充分发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5个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个发热诊室的作用,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取得显著成效。区人民医院力争建设成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高效科学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增床位500张,达到三级甲等专科妇幼保健院的技术水平;区中医院达到三级中医院技术水平,新增床300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容、区域布局更加均衡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分级诊疗机制逐步实现。

——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全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分别达到2.954.0人,实现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的村卫生站不少于2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6.1个,全区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健康服务。

——中医药发展更加融合。融合预防、养生、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和内涵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文化得到普及,中医药对健康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推进互联网+智慧医疗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共享不断优化,人口信息数据库、电子病历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支撑下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等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实现卫生与健康服务模式转变,实现行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主要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单位

2020

2023

目标

2025

目标

指标

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

81.10

81.27

81.27

预期性

2

孕产妇死亡率

/10

0

<10

<8

预期性

3

婴儿死亡率

1.23

<3

<3

预期性

4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85

<5

<4

预期性

5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1.47

<11.6

<10

预期性

健康

生活

6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31.17

33.17

36.37

预期性

7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23.75

<23.4

<20

预期性

8

千人口献血率

%

9.74

11.6

12.58

预期性

9

国家卫生城市数量占比

%

-

持续

提升

持续

提升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0

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5.8

5.9

6.35

预期性

1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4

2.5

2.95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拥有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0.41

0.48

0.62

预期性

12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

2.97

3.23

3.98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有药师(士)数

0.46

0.49

0.54

预期性

14

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

3.87

3.9

4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公共卫生人员数

1.19

0.95

1

预期性

16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2.5

3.6

6.1

预期性

17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

51.8

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

约束性

18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25

55

65

预期性

19

重点行业用人单位劳动者防噪音耳塞或耳罩正确佩戴率

%

60

65

80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

26.13

26

25左右

约束性


注:

1.表中2020年数据为最终数。

2.涉及常住人口的2020年数据,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等,均采用《江门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公布常住总人口数计算。

3.低于江门市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建设目标的指标有2项,分别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为市卫生健康局分解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指标任务,要求我区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建设指标任务。

第二节 发展布局

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构建以新会区人民医院为龙头、区中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为枢纽、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点、村卫生站为网底,防治结合的区、镇(街、区)、村三级融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实施1+2+3”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布局,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进全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重点布局1”,加强综合医院建设。

做强做大区人民医院。大力推进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机构),建设传染病防治大楼,加强专科建设,提升科研实力,创建不少于5个市级重点专科,推进现代化信息工程建设,提升区人民医院综合医疗救治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持续认真做好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2023年度绩效考核各项监测指标力争达到B级,CMI(病例综合指数)排名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医院排名前75%以内,力争到2025年进入参加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行列,并取得成效。同步启动南新区枢纽新城医疗布局规划。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规模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完善枢纽新城医疗功能。

(二)落实重点布局2”,加强专科医院建设。

区妇幼保健院按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发挥区域妇幼医疗保健的龙头作用,将妇科、产科、儿科建设为江门市重点专科;落实重大公共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妊娠风险评估管理;建立和建强新会区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中心,不断提升我区“两癌”筛查技术服务水平;打造和做强妇科肿瘤、内分泌、不孕不育等特色专科的妇女保健中心,以及设有高危妊娠、盆底康复等专科的孕产保健中心;深化新会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急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内涵,提升两大救治中心技术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打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常见疾病救治的儿童保健中心;建立儿童哮喘中心和儿童视光配镜中心;创建高强度聚焦超声无创治疗中心;深化“妇孺国医堂”建设,推进妇幼保健中医特色治疗;打造全生命周期特色体检中心;持续完善新院“互联网+智慧医院”服务体系,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就医环境,大力打造品牌专科和发展特色诊疗,完善妇幼公共服务,推动医院整体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区中医院按三级中医院标准建设。推动肛肠科、骨伤科、蛇伤科、脾胃病科等省中医特色专科创建成省重点专科;按照省重点专科标准建设院内6个江门市重点专科,按照江门市重点专科标准建设其余非重点专科科室;积极引进介入科、儿科和妇科高层次人才或学科带头人,提升学科建设质量;积极推进DSA手术室建成投入使用,提升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服务能力,并以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建设促进相关学科规范化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专科群;创建江门市蛇伤救治中心;推动新会区养老中心成为全省示范医养结合养老中心,不断完善学科建设,打造具有新会特色的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样本,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加强养老从业人员的医养照护培训,为养老行业提供更多的医养结合服务型人才;做大做强膏方、散剂等院内制剂,开发以新会陈皮为主药的中医膏方药等特色治疗项目;积极推进中医药保健普及工作,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社区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

(三)推进重点布局3”,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全面提质。通过大力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县域医共体建设、万名医师下乡三大工程,推动医疗资源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全区中心卫生院和会城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双水、司前、古井、崖门镇基层医院提升为具有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全面促进区域副中心的建设,其他基层卫生院力争达到二级医院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标准;全面升级改造会城街道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开展辖区内居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功能的二级医疗机构(社区医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工作,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全覆盖,其中50%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达到推荐标准,提前完成省对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荐标准目标要求;大力开展社区医院建设和基层特色专科建设,在全区各基层医疗机构创建一批技术水平好、服务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的基层特色专科和一批既有较强基本公卫服务水平,又有较强基本医疗技术水平的社区医院,夯实强基层根基;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以及区养老中心开展医养结合项目,加快形成中医药康复和养老服务体系。

推进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全面提质。在全区推进示范村卫生站建设,全区各镇(街)每年建设不少于1★★级的示范性村卫生站,到2025年全区实现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的村卫生站不少于20%,打造一批村卫生站示范样板。加快产业园区医疗卫生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园区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新建、改造医疗服务辐射园区的医疗机构,建成司前凤山湖园区医疗站和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医疗站。建立相对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或派驻服务工作机制,壮大乡村医疗卫生队伍,提升村级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便捷性明显提升,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分级诊疗目标。

推进民办医疗机构医疗能力全面提质。支持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陈经纶医院等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力发展眼科、骨科等特色专科;支持新会侨会医院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辰和医院加强与江门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等专科联盟建设,补充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专栏1 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布局项目

1.实施1+2+3”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布局。

以推动1+2+3”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新布局为总抓手,持续优化全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做强综合医院,推进区人民医院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建强专科医院,推动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发展。

1)按三甲医院标准大力推进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工程项目建设,建成建筑面积达63500平方米,新增床位500张。

2)按三级医院标准推进区中医院升级改造,改造后新增床位300张。

3”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推进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全面提质、推进村卫生站服务能力全面提质以及推进民办医疗机构医疗能力全面提质。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全方位推进健康新会建设

通过健康新会建设,完善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促进健康领域协调发展,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更加明晰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康发展格局,全民身体素质显著增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

全面实施健康新会行动。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以卫生城市建设为抓手,共建健康宣教平台,扩大健康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进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健康环境、控烟等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健康影响因素干预。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和预防保健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加强传染病、地方病防控、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针对高发区域重点癌症开展早诊早治工作。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准入机制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区健康科普专家库。建立完善区级健康科普资源库。以居民健康科普需求为导向,开发健康科普资源。建设覆盖全区的健康素养监测系统。完善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社会团体为辅助的工作体系。强化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健康科普信息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坚持阵地共建、活动共抓、资源共享。整合利用各类宣传阵地,深入开展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分层次、全方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建设健康科普基地或健康体验馆,推广参与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孕产妇、婴幼儿、学生、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开展针对性的健康促进行动和预防保健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启动卫生城镇创建行动,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聚焦疾病防控、人居环境改善、饮食安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新会建设。到2024年底,大鳌镇创建成广东省卫生镇,实现全区10个乡镇广东省卫生镇全覆盖,达到100%,国家卫生乡镇达到4个,创建比例达到40%;巩固和发展卫生创建城镇成果,确保2024年底前圭峰会城建成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大泽、双水、崖门及古井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乡镇复审。到2025年底,申报国家卫生乡镇1全区卫生创建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得到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广泛普及,社会健康治理水平明显提升,推动爱国卫生运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完善区、镇(街)两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并逐步向乡村延伸。在全区范围内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探索建立营养师培训基地,组建培训师资队伍,组织开展营养师等技能服务人才培训。开展营养健康状况监测,针对孕产妇、新生儿、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营养干预行动。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我区体育组织建设,构建面向居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倡议社区、乡村经常组织开展全民活动,丰富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鼓励医疗机构提供运动促进健康的指导服务。加大体育阵地设施建设,加大对我区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企事业、学校、企业等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探索建立体医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加强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医学指导,建立完善运动处方库。结合我区居民健身特征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制定适宜的全民健身指导方案。

第二节 不断健全疾控体系建设

构建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职能清晰、机制顺畅、上下协同、防治结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区、镇(街)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建立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疾控机构的财政支持,强化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改善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疾控体系职能,提升监测预警、风险研判、决策管理、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推进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项目建设,建成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落实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强化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预防保健科职能,改善传染病医疗服务环境,提升传染病防治能力。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传染病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管理等能力建设。建设符合疾病预防控制需求的疫情监测预警系统、实验室检测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持续推进疫苗冷链系统和各类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提升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管理。到2025年,我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第三节 提升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和救治能力建设

完善预防治疗、应急救治、健康促进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完善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格局,深化多部门联防联控应对处置工作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决策议事制度。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评估机制,实行卫生应急预案动态优化。健全常态化演练机制,开展跨地区、多部门、多模式的卫生应急处置演练。加强卫生应急管理专家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专家库。

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完善区域院前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车辆的装备水平,强化院前急救工作内部管理,加强医务人员执业培训,提高院前急救反应能力和救助成功率。积极推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机)配置工作,提升社会工作应急救护水平,推进应急救护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

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加强全区卫生应急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紧急医学救援类综合队伍。加强区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和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应急能力建设,统筹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提高早发现能力。建成并充分发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5个发热门诊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个发热诊室的作用,规范预检分诊管理。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推进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物资储备,合理确定各部门储备规模,实行分级储备、动态调整,建设应急物资管理信息化平台,推动部门间信息互通。加强应急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网络建设,提升重大突发事件心理救援能力。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到2025年,我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软硬件建设、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面提升。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发热门诊、发热诊室为哨点的区、镇(街)两级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加强区人民医院传染病科、感染病科和重症救治专科建设,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区传染病救治基础设施建设、物质储备和重症监护病区建设。健全口岸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应对疫情输入能力。推进公共设施平急两用改造,确保具备快速转化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健全医疗废弃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积极探索医共体背景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进医疗机构和专业卫生机构的深度协作,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人才流动、服务融合、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对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分析、评估和干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明确统筹管理公共卫生工作的科室,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探索疾控机构融入医共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人员的培训统筹,建立区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片区责任制,完善网格化基层疾病防控网络。建立公共卫生医师到医疗机构进修临床知识机制,鼓励临床医师参与预防保健工作。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相融合的服务。

专栏2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救治能力提升项目

1.推进预防和应急体系建设。

推进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新建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区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监测预警、风险研判、检测能力,建成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防护水平实验室。建立区疾控系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以区疾控中心应急队员为核心力量,整合镇(街)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人员组成,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组织开展理论授课、集中培训、实战演练,重点提升队伍的快速响应能力和现场处置能力。

2.推进新会区人民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工程建设。

以新会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大楼建设为契机,强化传染病综合诊疗能力和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区级医院传染病医疗救治的引领作用,筑牢传染病医疗救治第一道关口,统筹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筑牢传染病医疗救治和防控网底,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应对辖区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和反生物恐怖事件的快速诊断及应急救治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四节 加强重点疾病健康管理

全面落实重大疾病防治,有效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网络实现区、镇、村三级全覆盖,建立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各镇(街)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站,建成率达100%;各村(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100%。区第三人民医院设立心理门诊,50%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妇幼保健院开设心理门诊,全部基层卫生院(含社卫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工作,运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5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加强心理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心理服务人才库,举办心理健康服务技能培训活动,提升我区心理服务队伍整体服务水平。

健全精神卫生体系。加强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建设,提升精神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区第三人民医院按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标准建设。建设心理卫生综合大楼,改善我区精神疾病治疗环境,推动区第三人民医院做强老年病科(区),建设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全区心理健康服务指导中心、示范中心和服务中心。推动一间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或社会医疗机构建设有床位的精神专科。加强心理咨询人才培养,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场所。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结合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开展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提高早诊早治率。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对癌症等患者的随访和康复指导。

强化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控制免疫规划疫苗可预防疾病。加强儿童免疫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计划免疫服务能力。加强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检测随访和综合干预。推动将艾滋病检测咨询纳入婚前自愿医学检查和重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健康体检内容。完善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提高“防、诊、治、管、教”相结合的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推进结核病筛查纳入中小学生体检常规项目,强化学校结核病疫情监测和处置,防聚集性疫情发生。组织并开展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工作,巩固我区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持续推进肝吸虫防治工作。持续推进我区肝吸虫病防治工作,建立肝吸虫病可持续的长效防治工作机制和模式,推进建立肝吸虫病防治门诊建设,广泛使用肝吸虫病最新检测技术,开展各项综合防治措施,降低人群肝吸虫感染率,不断巩固和扩大肝吸虫病防治成果,到2025年,项目点肝吸虫感染率下降40% 以上。

专栏3 加强重点疾病健康管理项目

1.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1)按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标准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具备235张床位的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综合大楼,完善我区精神疾病治疗环境,进一步加强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救助和康复工作,切实提高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2)加强心理咨询人才培养,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心理健康服务场所,促进我区精神卫生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缓解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相对不足等难题。

2.重点疾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加强区皮肤医院等专科建设。完善重点疾病综合服务能力和质量。

第五节 全力推进“一老一小”健康保障

积极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系统性理念、创造性思维整体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养老托育服务优化升级,高标准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政策体系、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高质量实施养老托育服务网络建设、稳步扩大一老一小服务有效供给,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全区养老、托育供给与需求的精准高效对接,加快构建育儿友好型、老年友好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塑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美好图景。

强化生育政策配套衔接。落实生育配套政策,完善托育、教育、社会保障等措施,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方式及必要的便利条件。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扶助政策,逐步构建计划生育家庭社会关怀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的母婴设施建设,保障母婴权益。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优先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推动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发展。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鼓励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幼儿园开设托幼班。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制度规范。规范推进婴幼儿照护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化、信息化。规范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日常监督管理制度。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不少于6.1个,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的婴幼儿照护需求得到持续满足。

促进妇女儿童健康。实施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强化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能力,健全母婴安全保障体系。规范孕产妇健康管理,扩大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覆盖面,开展为14周岁初一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行动,推动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开展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项目。加强0-6岁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眼保健和视力检查、牙齿、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等健康管理。强化母婴保健技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监督管理。以学生近视、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为重点,做好学生重点常见病的综合防控工作。

促进老年健康服务。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诊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团队)作用,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强化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工程,推动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医学科和老年康复科,推进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康复、护理床位。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推进医疗机构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开展安宁疗护试点,推广机构、社区与居家相衔接的安宁疗护服务。到2025年,全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65%以上,各级各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机构的比例达85%以上。探索与港澳医院合作共建新型医养结合机构,丰富医养结合发展模式。推进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实施社区(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探索医院、颐养院“两院合一”建设模式,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实现全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

专栏4 全力推进“一老一小”健康保障项目

1.全面推进妇幼健康保护工程建设。以区妇幼保健院为牵头单位,全面实施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达到广东省消除项目各项指标要求。继续实施城乡妇女宫颈癌、乳腺癌“两癌”免费检查项目。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为群众提供出生缺陷全程综合防治服务。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项目建设。

1)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保障工程,开展 “银龄安康”行动,由区财政负责出资为我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提高老年人抵御风险能力。(2)会同中国人寿新会支公司在全区对老年人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切实解决我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3)整合侨都资源优势,对接港澳养老服务需求,推进构建融通国际与港澳的养老体系,打造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终端。

3.学生重点常见病综合防控项目建设。

围绕近视眼、龋齿、肥胖等学生主要健康问题,持续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小学生龋齿防控、学生营养健康干预等项目。

第六节 加强职业健康保护

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依法落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和健康培训等制度,充分发挥产业、职业健康等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职业健康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和监督管理工作。提高全民职业健康意识和职业健康素养,指导推动用人单位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建立完善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机制。强化职业健康监管执法工作。推动建立健全区镇(街、区)职业卫生执法体系,加强执法装备配备,提升职业卫生执法队伍和协管人员的装备,提升队伍专业能力和监管执法水平,实现监督检查常态化。推进职业病防治和监测技术能力建设。推进职业病防治监测智慧化信息化建设,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效能。加强职业健康精准管理。实施职业健康黑名单管理制度,提升职业病监测预警能力。到2025年,全区职业健康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劳动者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病危害状况明显好转,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显著改善,劳动用工和劳动工时管理进一步规范,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职业健康监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显著增强,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治理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化学毒物、噪声岗位合格率达到85%以上,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5%以上,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劳动者防噪声耳塞或耳罩正确佩戴率达到80%以上。

第七节 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要平台,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供综合连续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在确保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获得感、满意度和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健全签约服务激励和保障机制,强化服务内涵,增加服务供给,扩大服务覆盖面,强化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促进有效签约、规范履约,积极稳妥推进签约服务,逐步建成以家庭医生为健康守门人的家庭医生制度。

一是强化五个拓展,扩大服务供给。推进家庭签约医生主体由团队签约向与医生个人签约拓展,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二、三级医院拓展,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向民营医疗机构拓展,由全科向专科拓展,由固定1年签约周期向灵活签约周期拓展。二是优化服务,确保签约实效。逐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开展弹性化签约,支持家庭医生与居民以家庭为单元签订服务协议。服务协议应明确签约双方的责任权利,列出服务清单。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功能社区为签约对象,签订服务协议。推进互联网签约,充分利用区域健康信息平台,搭建或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线上和信息系统记录的服务行为,积极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突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确保家庭医生服务时刻在线。三是提高能力,丰富服务内容。通过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预约诊疗和上门服务,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等形式,坚持中西医并重丰富服务内容。四是加强引导,强化医保支撑。要发挥基本医保引导作用,加强协议管理,完善结算办法,合理设计签约服务包,根据基本医保购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费用标准根据医疗服务价格变动、服务工作量变化情况,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五是突出质量,推进医防融合。要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加强全专结合、医防融合,保障合理用药,对符合条件的签约慢性病患者提供不超过12周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到2023年底,全区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应提供长期处方服务。六是积极引导,推动有序就医。要扎实推进基层首诊,优化转诊随访服务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从2022年开始,要在现有服务水平基础上,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35年,有效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5%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签约人群满意度达到85%左右。


第八节 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以系统连续健康服务为导向,围绕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合、急慢衔接,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医疗联合体为平台,建立不同级别、类别、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加快构建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区域协同、城乡融合、上下联动、急慢衔接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区级医院对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站的统筹管理,实现体制机制深度融合,人事、财务等责、权、利深度统一,紧盯让群众少走路、少花钱目标,统筹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加快五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贯彻落实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以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为突破口,三下沉(管理下沉、专家下沉、服务下沉)精准帮扶基层,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力争实现区域内就诊率90%左右,住院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

第九节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六清五好清廉医院建设,深化党建品牌与医疗服务品牌创建,建设清廉医院示范点。坚持公立医院医院公益属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章程为统领,以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运营管理为抓手,强化体系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制度管理体系,推动医院管理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构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体系,强化流程管理,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竞聘上岗、合同管理。落实两个允许,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实行主要负责人年薪制试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审核。优化绩效评价体系,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现质量与效率双提升。支持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规范互联网诊疗运营模式。

第十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通过深化医药卫生提质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符合我区实际的统筹城乡、层次多元、惠民高效、公平和谐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康领域发展更加协调,全面推进药品安全质量的全品种覆盖、全链条追溯、全系统联动、全过程监管,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改善县域医共体总院+分院组织架构,逐步实现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等六个方面的统一管理。成立医共体财务管理中心,推进医共体管理型财务建设,数字赋能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跨地域、分层次的远程培训、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心电诊断、监护指导、手术指导、远程医疗等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我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医疗健康服务。紧盯让群众少走路、少花钱目标,统筹区内优质医疗资源,加快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检验中心、病理中心等共享中心建设,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以联合门诊和联合病房为突破口,三下沉(管理下沉、专家下沉、服务下沉)精准帮扶基层,大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创新型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稳健可持续筹资运行机制,稳定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待遇,稳步提高门诊待遇,做好门诊待遇和住院待遇统筹衔接。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机制。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以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引导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优化医疗保障公共服务,完善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推进门诊异地就医和门诊特定病种直接结算。建立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开展试点对我区紧密型医共体实行医保基金总额付费,建立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机制,加强监督考核。提高康复服务的费用保障力度。

强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推进落实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探索以区域联盟、医共体、医院联合等方式全面开展药品和耗材带量采购。促进医疗机构优先使用中选品种,完成约定采购任务量,及时支付企业货款。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优先配备使用和合理用药,提升基本药物使用占比,促进科学合理用药。落实短缺药品联动会商工作制度,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机制,开展短缺药品分类储备,优化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管理和替代使用。推进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创新发展,整合监管资源,创新监管方式,更好地满足居民用药用械需求,保障用药用械安全。

专栏5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

医共体提质工程建设。加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治理工作,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跨地域、分层次的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监护指导、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我区居民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公平的医疗健康服务。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发展。

第十一节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统筹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将中医药融入养生、养心、医疗与康复的大健康服务中。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拓展中医医院服务领域,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评估、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治未病服务。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技术支持。增强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等中医综合服务区,推广适宜技术。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构建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级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养生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具有特色诊疗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连锁经营。全面推进区中医院升级发展,强化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打造蛇伤救治科、骨伤科、肛肠科等广东省中医重点特色科室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中医药特色专科,力争在十四五期内将区中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鲜明的综合性三级中医院。进一步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的中医科室建设。充分发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的统一管理优势,深入推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村卫生站中医阁建设,持续提升中医馆和中医阁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补齐基层中医药服务短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预防、诊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实施中医优势病种强优提质工程,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大力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提升急危重疑难病中西医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落实十四五时期市下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和中医阁建设任务,切实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崖门卫生院中医馆、沙堆镇卫生院梅阁卫生站等14家中医阁纳入储备单位。积极提升基层中医馆、中医阁服务内涵,全面落实基层中医馆建设标准,推广15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一是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深入挖掘本土中医药文化精髓,深入挖掘新会陈皮产业中蕴涵的文化元素,推进新会陈皮在种植、采摘、加工、储藏以及炮制过程中的传承工艺研究。鼓励支持区中医院编制陈皮研究和推广书籍。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队伍,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进社区。推动在社区、乡镇或者学校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园或者体验区,大力传播中医药知识和易于掌握的养生保健技术和方法,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筑牢中医药文化宣传阵地,支持区中医院申报市级及以上的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支持区中医院申报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建设单位,并力争建设成为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二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培育、储备中医药人才,加强省名中医林天辅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中医临床和科研人才。引进国家、省名老中医,开展师承及拜师带徒学艺,打造各级各类名中医工作室。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药诊疗技术和水平,促进中医药在基层的推广和使用。三是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新模式,探索将中医药特色服务融入医养结合中,形成中医院+养老机构”“中医院+社区+居家养老等特色养老新模式。支持港澳资本与我区合作开展中医康养项目,推进中医药康复和养老服务体系形成。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挥区中医院作为基层中医药服务龙头作用,推进紧密型县域中医医共体建设,加强医疗联合体中医药工作,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整合型中医药服务新体系。加强以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为主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数达到不低于执业医师总数的20%。鼓励高水平中医专家在基层中医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名医工作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内涵建设,对辖区内中医馆实施能力再提升工程。

专栏6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1.创建江门市蛇伤救治中心。支持区中医院成立江门市蛇伤救治中心,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毒蛇咬伤救治工作,为我市及周边地区蛇伤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有效降低蛇伤的病死率和病残率。

2.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大力挖掘我区现有中医药文化资源,推动我区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和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名医荟萃、文化辐射力强和教科研影响力大的中医药发展格局。

3.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服务。持续提升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能力,将中医药特色融入“医养结合”中,形成“中医院+养老机构”“中医院+社区+居家养老”等特色养老模式。

第十二节 实施“人才倍增”工程

一是落细落实人才队伍建设措施。制定实施《新会区卫生健康人才倍增工作方案》,推动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在区“人才十条政策”框架下,用活用好政策,并制定适合各自医疗机构实际的柔性引育人才制度,促进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3-5年时间,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机构“行政管理、专科建设、技术水平、人才队伍”等综合水平。二是加强公立医院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选用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熟悉医疗工作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干部进入医院领导班子队伍,提升医疗机构运营管理。三是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引育工程”,完善医学人才培训体系和运行模式,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定向培养卫生健康人才计划,每年为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定向培养30名高素质医学人才。实施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激励计划,每年培养引进50名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或者医学重点学科(专科)团队服务于我区各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加快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紧缺人才预警和管理机制,定期发布紧缺人才目录和各专业人才紧缺指数,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引进力度。加强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持续与澳门院校开展“校地合作”,巩固人才培育和供给战略关系,强化人才培养合作和产学研合作。四是强化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人员“统招统管统用”,设置基层紧缺专业特设岗位,实施基层人才专项招聘,着力提高基层人才待遇。五是实施“名医工程”,对我区“名医”“名中医”“基层名医”进行表彰,充分发挥名医的引领带动作用。六是实施“双挂骨干”培育工程,鼓励区属医院优秀干部到基层医疗单位锻炼,结合医共体建设,两个总院每年安排不少于10名优秀干部到基层单位锻炼,并安排分院技术或管理骨干到总院跟班学习。每年安排医疗卫生机构优秀中层干部到局机关上挂锻炼,培养管理型人才。鼓励卫生健康系统各医疗单位在职人员提升职称、学历和学位,重点培养一批医学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大力培养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七是探索“医共体”“县聘乡用”等人才新管理办法,引育一批对本土有感情、留得住的中医药人才服务基层。建立重大医疗技术贡献奖励机制,落实人才激励措施,各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的人才激励措施。到2025年,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4人。大力培养和集聚高端医学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专栏7 全力实施“人才倍增”工程项目

1.实施人才能力提升工程。

1)强化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医学高端人才、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以及名医、名中医。

2)推进三甲公立医院与我区公立医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通过专家“手把手”“师带徒”等措施,培养一批紧缺专科医疗人才。

3)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方式,加快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健康人才。

第十三节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

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个人信息数据、医疗服务数据和医疗资源数据的规范采集,完善人口健康信息网络和区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信息共享。依托江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构建“三医联动”数据共享平台,探索大数据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医疗发展,探索建立基于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医共体临床数据集成应用系统和资源管理集成应用系统,深化医共体平台应用。建设区卫生健康管理平台,推动区内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建成互联网医院,打造二级以上医院智慧门诊等便捷就医场景,建立统一信息惠民服务门户,为居民提供咨询、预约、查询、支付等线上健康服务,持续丰富健康医疗全流程、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推进卫生健康“指尖行动”、5G+医疗健康和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改善就医体验。建立和完善全区医疗卫生机构三级综合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耗材等全行业管理的支撑能力。推进区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机构后勤安全运行智能化管理平台建设。

专栏8 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新会区卫生健康管理平台建设。

建立覆盖区、镇(街)、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建设以我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数据为基础的区域卫生大数据分析平台,分步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联体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跨地域、分层次的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心电诊断、监护指导、手术指导、远程教育、护理咨询等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区、镇、医疗健康管理一体化。

第十四节 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我区地缘优势,优化政策环境,加快陈皮、虫草花、灵芝等新会地方特色产品在保健养生领域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

发展新会陈皮大健康产业。加大陈皮药食同源研究,开发新型药膳食品和相关保健品。加强陈皮药效成份研究,开发中药复方制剂。推进以新会陈皮为主药的“复方蛇胆陈皮含片”、“陈皮降气合剂”等新制剂的研制与申报。开发以全果应用为特色的“大红柑饼含片”(食品)研制项目、以新会陈皮为主药的特色茶饮及中医膏方药等各种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推动李锦记集团天方健(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新会陈皮健康产业项目落地。支持研究开发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服务外包和中医药教育培训,建设一批中医药连锁跨区域服务机构。研究开发适合全区传播的中医药传统文化产品。

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利用我区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探索开发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艺术与旅游于一体的健康医疗旅游景区。发展智慧健康产业,依托实体医院和区域医疗云平台,探索发展网络医院。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巩固我区特色保健食品优势,加快陈皮、虫草花、灵芝等保健养生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第二代功能食品(新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和海洋生化制品产业。

专栏9 大力推进医药产业发展项目

1.推进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区中医院的医疗服务和技术管理水平,打造新会区养老中心等医养结合特色项目大力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医、康、养、护全方位护理,满足群众新时代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区养老中心申报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创建工作,提升我区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推进全区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全覆盖,为老年人就近提供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探索“两院一体”的医养结合模式。

2.陈皮产业发展工程。推进新会区中医院助力新会陈皮产业发展加强新会区中医联盟建设,普及中医理论知识,提高使用中药及陈皮的理论水平推进以新会陈皮为主药的“复方蛇胆陈皮含片”“陈皮降气合剂”等新制剂以全果实开发应用为特色的“大红柑饼含片”(食品)的研制。支持治未病科开发以新会陈皮为主药的中医膏方药特色茶饮中医药特色治疗项目。

第十五节 强化卫生健康综合监督

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增强法治思维和能力,贯彻实施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和卫生应急管理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定期开展评估清理,维护卫生健康法规制度的统一性、协调性。加强依法治理体系和依法治理能力建设,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卫生普法宣传,增强全社会守法意识。

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完善落实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综合监管机制,健全能力共建、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重点推进综合监管绩效评价、督察追责相关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安全、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加强监督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建立健全信用监管、依法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推动建设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区级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行业智慧化监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过程。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落实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将卫生健康工作特别是公共卫生安全与应急工作融入各级、各部门政府工作中,将卫生健康核心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细化分解指标、任务,确保我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第二节 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投入责任,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六项投入政策,在医院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予以补助,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加大对卫生健康发展经费的投入,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建设,全额保障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落实对基本药物、基层医生补贴政策和村医补助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与健康的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探索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与服务量和绩效考核挂钩的财政补偿机制,结合医院服务量进行补偿。

第三节 监督评估

本规划是“十四五”期间我区推进卫生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区域卫生以及康复、精神、急救、人才等专项工作均应注重与本规划的衔接,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的监测评价体系,适时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第四节 加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政策解读,营造卫生健康发展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多样化媒体传播手段,及时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的良好氛围。

附件

新会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计划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项目总投资(亿元)

建设起止年限

十四五期间主要建设内容

1

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工程建设项目

建筑面积63500平方米,床位500张。

5.317

2019-2022

完成工程建设。

2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传染病防治楼

总建筑面积17716.06平方米,床位126张。

2.23

2022-2024

完成工程建设。

3

江门市新会区中医院升级改造建设项目

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新增床位300张。

1.8

2023-2025

力争动工建设。

4

江门市新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建项目

提高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和传染病检测能力。

2.3

2023-2027

力争动工建设。

5

新会区第三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综合大楼工程建设项目

按二级精神专科医院标准设计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4000平方米,235张床位,集医疗、医技、康复、日间医院等综合功能。

1.5

2023-2028

力争动工建设。